5
从深秋到腊月,时间像被人悄悄拧快了。
ru冬后,北京的风一日比一日凌厉,街tou的银杏叶褪成gan1脆的金黄,地铁站里的羽绒服变成了主se调。赵嘉白天忙项目投标,晚上zuo年终汇总,等她终于抬起tou的时候,已经是明天就过年了。
小区门kou的便利店挂起了红灯笼,写着“预订年货”;公司楼xia的咖啡店开始放陈奕迅的粤语歌,nuan气轰隆隆响着,把所有节前的疲倦都chui得更重了几分。
过年之所以在中国很重要,是因为在几乎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,吃饱饭都是中国人一个奢望,而过年这样一个日zi,正是人们可以放开肚zi吃饭的时候,就这么简单,一年的艰辛在这一段时间放纵一xia。但是改革开放40多年了,吃饭早已不是问题,年味似乎就只停留在那些恭喜发财的歌声里了,过年变成了城里的人回乡逃避城市的理由,经济的变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生着。
赵嘉已经很多年没回家过年了。
不是因为忙,也不是远,交通如此发达,gao铁回郑州不到5个小时,而是回去没有意义。
自从她大学毕业开始,家里就越来越像个提款机与dao义gan召的结合ti。她每个月一发工资,母亲的微信就会弹来一句:“你弟xia个月要模拟考,报个冲刺班,先转两千。”
她学会说“我xia月发了工资再看”,然后默默关掉消息提示。
她曾试过争取过一diandian自己的生活——比如她想chu国,想学更多东西。可她妈当时只回她一句:“你弟都在备考了,你还能有这心思?”
父亲沉默,默认。
赵嘉很早就明白:她是那个要“懂事”“少惹事”“别和儿zi抢资源”的孩zi。
所以,长大后她gan1脆不回家,也不解释。
她总说:“我在加班。”
没人关心她是真的在加班,还是在某个地铁站台边吃完一份煎饼,顺手发了一句“新年快乐”。
她的家从来不是一个等她回去的地方。
但偶尔,在某些突如其来的安静时刻,比如深夜写完一份方案、电脑屏幕熄灭的瞬间,赵嘉会想起nainai。
老家的冬天总是gan1冷,nainai屋里烧着土炉zi,火光tiao跃在老旧的花布被面上。小时候她冻得手红鼻涕直liu,nainai总会拉她过去,剥一个烤得冒re气的橘zisaijin她手里,边念叨:“小嘉最乖,不像你弟,成天疯。”
后来,nainaitui脚不利索了,还jian持在院zi里种她ai吃的香葱,说是“嘉嘉回来要吃的”。但赵嘉再也没真正回去过。nainai的房zi后来被拆了,她也不知dao那些葱最后长到了什么程度,有没有在风里冻坏。
她不敢太常去想nainai,因为那是少数她曾被真正等着、被在乎着的时刻。
nainai的shenti应该还不错,至少母亲是这样说的。
那天晚上,她原本打算订腊月二十九的机票,一个人去青岛走一圈,散散步、避避年。
但周行砚看了她一yan,“你这次过年还不回家?正好”没等她anxia确认键,就说:“跟我回家。”
她愣了一xia:“你家?”
“我妈在安排菜了。”他语气平平,“你现在取消还来得及。”
她想拒绝,但他语气里没有留余地,就像在发布一项会议安排。
于是她顺从地收起手机,回房间换上了那件藏蓝se大衣。
黑se奥迪驶ru西城区一带少见的警卫区,赵嘉在后座看见门kou武警立岗,门楣上挂着一副极其传统的对联:“忠厚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。
她忽然有些恍惚。
从小到大,她坐过最远的车就是绿pi火车ying座——现在却坐着pei司机、挂nei保牌照的公车,被带ru一栋带勤务兵、老砖瓦、木格窗的“gaogan1宅”。
周母chu来迎接时,穿着深灰se立领呢装,气质端正,言辞克制。她看赵嘉时没有上xia打量的失礼,而是一yan看过,便淡淡一笑:
“果然是行砚挑的人,稳。”
赵嘉轻轻鞠躬:“阿姨好。”
似乎和赵嘉看到的gaogan1小说不同,没有嫌弃她chushen的长辈,也没有人问她和周行砚的关系是什么。
周母很快转shen吩咐厨房备菜,让人将客房铺好,一切安排得安静而有秩序。
赵嘉站在客厅看着那些老家ju:红木案几、玻璃烟缸、挂钟滴答,甚至还有一块“退伍军人之家”的铜牌,仿佛时间在这里并没有往前走。
“行砚回来了?”一个低沉、带着军旅腔调的声音从西屋传来。
赵嘉回tou,看见一个shen形gao大、发鬓微白的男人迈步走jin客厅。shen穿熨帖的军绿se羊绒mao呢中山装,军姿ting得笔直,一双yan沉静有力,不怒自威。
“爸。”周行砚起shen。
周父目光扫向赵嘉,打量只一瞬,便dian了diantou:“坐吧,家里不拘礼。”
话虽客气,语气却依旧ting括,让人不自觉ting直了背。
赵嘉也轻声唤了一句:“叔叔好。”
周父只是diantou,便坐在圈椅上拿起茶盏,低tou不再言语。仿佛在这个家中,只要他一chu声,其它人自然静xia来。
“我哥房间在西屋,客房在东厢。”周眠